1 簕山古渔村

位于防城港港口区企沙半岛东南面,是北部湾沿海渔村历史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。

作为广西现存较完整的古渔村之一,簕山古渔村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生于斯长于斯的渔民,傍海而居,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打鱼晒网,抓虾捕蟹,生活怡然自得。簕山的海浪、海滩、礁石,船艇、竹筏、螺场、渔网、虾塘、簕竹、古宅组成了让人神往的原始风景。

和很多纯粹的古村落相比,这里融合了渔村的古老,见证着北部湾大海边人们生活的历史,所以更具有一种见证者的力量。不管是行走在古村的任何一个角落,似乎这种感觉都十分深刻。

2 那厚村

那厚村村庄于道光6年建村,现保存有那厚城建筑面积320平方米,唐氏宗祠建筑面积250平方米,是一处清至民国民居建筑群。古村保存的建筑十分完整,行走之中恍惚有穿越之感。

那厚古民居至今近200年历史,历经战争年代,破坏严重,加上长期没有全面保护修缮,传统村落民居大多残破不堪。有人居住的房间还比较好。

但近几十年来,不少民居已空置,村民或外出长期打工,或搬迁到城镇。不少古民居房顶损坏,墙体残破,房间裸露朝天,经日晒雨淋,杂草丛生。虽已破旧,但仍有一些村民舍不得离开这里。他们常住在这里,也为这栋老宅子增添了不少烟火气。

3 巫头村
位于东兴市江平镇。防城港市巫头村京族文字墙别具特色。大约16世纪初,京族的祖先迁居京族三岛,从此以耕海为生,从而成为我国唯一以海洋为生的少数民族。同时,东兴的“京族三岛”也是我国少数民族——京族唯一的聚居地。20世纪六七十年代,围海造田后,原来的三座岛已连在一起。如今的京族,已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。

巫头村传统的建筑,比如传统民居,已遗迹难觅。“京族民居经历了第一代茅草房、第二代木柱竹篱笆茅草房、第三代木楼、第四代条石瓦房的历史演变。如今,早被第五代钢筋混凝土楼房和第六代别墅房所替代。传统的京族民居建筑,不说过百年的,就是50个年头的,在巫头村或其他京族村落也几乎绝迹。”京族博物馆负责人、京族独弦琴演奏家苏海珍说。

巫头村的古屋难觅,古树却随处可见。一棵棵数人或一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古树,或散落于村巷间,或集合于村头巷尾,房前屋后。像全国稀少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“膝柄木”,在广西沿海,屈指可数,可在巫头村就有好几棵。巫头村的哈亭是巫头村民过哈节时祀祖先、祭神灵和民间娱乐、议事的公共场所,是专司“唱哈”的亭子,是巫头村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。和民居建筑一样,哈亭也历经数代演变为现代钢混结构的宽敞楼阁。粗圆红柱,弯翘亭角,屋顶双龙戏珠,亭内雕龙画凤,古朴典雅,别具特色。哈亭结构为一正厅加左右两个偏厅,两偏厅可容三四百人。
4 竹山村
位于防城港东兴市东兴镇,是中国海陆交汇处,与越南芒街隔江相望,被称为“中越边境线上最美渔村”。

宽敞的道路、干净的农家小院,历史文化厚重的老街,独具边境特色的建筑,让这个小村庄丝毫不输大都市的魅力,而又区别于城市的热闹与喧嚣,有着属于自己的宁静和深远。

5 平福村

平福村位于防城港上思县西南部平福乡,平福圩是平福村的中心区域,圩内一棵巨大的榕树苍老古朴,盘根错节,枝繁叶茂,临街的根须交叉缠绕着,似是两扇敞开的大门欢迎远方的来客。

清澈见底的水流缓缓淌过石块,倒影着绿树小桥,悠悠扬扬,古村的这份城市喧嚣比不得的宁静安详,仿佛就连呼吸都会破坏这一片的安宁。

6 那良古镇


那良古镇在清朝顺治年间(1644~1661年)成圩,它距东兴市区20多公里,位于十万大山南麓,与越南隔河相望。
那良古镇,物产丰富,名人辈出,旅游资源得天独厚。古镇人口95%为客家居民,客家文化和客家风情浓厚,保存基本完好的古民居不少于900间,其中晚清、民国时期建成、具有西洋建筑风格、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洋楼不少于60家。
7 江平古镇

江平古镇距广西防城港市下辖县级市东兴市区15公里,是一个依山、傍海、沿边的特色文化名镇。明代以来,江平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,文化和经济都得到稳步持续的发展,逐步成为了一个在一定地域里具有一定历史地位的“四方通蘅”的古镇。


光绪13年,江平就成立了“南服书院”,积极培养地方人才。光绪11年,南海、番禺、顺德等地的商人为方便经商,也在这里成立了广州会馆,法国人则建起了精致的教堂,收罗门徒,广为传教,每至周末,钟声回荡,振人心脾。过去的江平真可谓文人荟萃,商贾云集之地。因此,在防城境内,该地当时的教育,经济都算是发展得比较早的。